close

鐘擺效應」(Pendulum Effect)

        原是心理學上的一個名詞,主要是描述人類情緒的高底擺盪現象,1998年臺北市長選舉之中,新黨政治人趙少康首次提出「鐘擺理論」預測未來選舉結果,認為「若市長贏,則總統選舉必輸」的看法,預言了2000年陳水扁當選中華民國總統,之後,臺灣在選舉中均大量運用此一詞彙來進行描述以及預測工作。這'是選民心理的一種常見現象,指當某陣營在一次選舉中大勝後,大敗的陣營較易在下一次選舉收復失地,就如鐘擺向左擺後,便會向右擺,循環不息。這主要是出於人民不想一黨持續獨大的表現。例如在歐洲不少國家,便經常出現執政黨輪替的情況。政治選舉鐘擺效應不是想當然的規則,當中還有其他客觀因素.

        鐘擺效應可能的連鎖反應,在多黨政治的生態下,焦點只落在兩大政黨之上。 選民分為游離票和鐵票,後者不過半數,而游離票選民不想一黨獨大,永遠不滿所有執政黨的政績,期望在野黨可能有新作為。而鐵票選民又太樂觀,以為下次也想當會長勝,積極性放鬆了。在一黨勝出後,在野黨領導人知錯,例牌辭職,新人上臺,承諾自我完善。 在下一回選舉中,游離票相信在野黨的承諾,投票率特別高,投向在野黨,形成鐘擺效應。

keypoint :  鐘擺效應只用於賽果解釋,而難準確用於賽前預測。

from wikipedia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goodduck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